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練乙錚 - 論林鄭政權的階級背景和赤化特徵

氣短集   香港蘋果日報   201745
小圈子假選舉鬧劇落幕,民眾情緒依然未能平復,那佔六成的民意被北京強姦了,對煮成熟飯、即將上桌的林鄭政權的態度不會輕易轉圜。然而,要分析3.26結果出爐之後的香港前景,卻不能只看民意,因為掌握政經大權的兩大非民意勢力──本地資本和外來赤化力量,從來都未鬆動過。研判今年7.1之後的局面,需以分析這兩股勢力的變化為主。從反抗運動的角度看,充份理解新局面的性質,才可找到有效對策;懷憂喪志或者互相指摘,都是不必的。
劃分新舊局面的事實無疑就是「梁下林上」,故明白甚麼是逼出「梁下」的力量,方可從這些力量的延續解釋新局面和推測其發展。本文把觀察起點放在2012年。那年的特首選舉碰撞,首次暴露本地資產階級板塊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香港亦自此進入板塊政治年代。其後有人看到一些唐營人物陸續投向梁營而誤以為唐板塊已被梁營加西環打散、中共有能力在香港主導一切,但那是錯的。事實上,2017年僅僅是香港板塊物語第二回,好戲還多着。
板塊物語ABC
描述香港板塊政治,需搞清楚「板塊」、「營」、「團隊」和「班子」這四個概念的分別。「板塊」是宏觀時空產物,在戰後幾十年的時間裏逐步形成,主要成份是不同家族之間的血緣紐帶和利益鏈條。這種板塊長期高度穩定,細緻因素有二:一是父系社會血緣關係由於子女的存在而不因父母離異而切斷,一是家族企業互相控股、高層互相「坐board」,策略得以相輔、利益因之相乘(反壟斷經濟學裏說的interlocking directorship interlocking ownership)。
四者之中,板塊是根本。「營」,則通常指出現在公眾眼前的板塊頭面人物或其資深代理(與「派」大致同義),成員名單穩定但可變;唐營個別人物投梁,名單就變了,但下面的板塊根基沒變。我們不知道那些投梁者是否無間道,現在看起來甚有可能;為了保存中共的太上皇面子和己方實力,唐營過去五年的上策不是大反枱,而是謀求在對方內部蛀空──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
「團隊」,是為參選或護主等需要而出擊時的用語,成份較鬆散,甚至為壯聲勢可招降納叛;林鄭團隊裏有前佔運後生,梁團隊裏有前民主派馮煒光,論資格皆遠未足以入「營」。「班子」,則指執政以後的一小批核心管治人物(主要官員和行會成員),不一定都是「自己友」,例如曾俊華是前梁班子成員;況且,組成班子,北京有份話事。如此,團隊和班子的某些變動,就更與板塊穩定無關。
2012年非常重要,因為那年的特首選舉是一次十分嚴重的管治脫軌。大家知道,國史裏有所謂羈縻之制,起於秦漢,唐時盛行,元朝改稱土司制,要義都是以夷治夷,保留地方原來社會政治制度不變,是港澳「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原型。以夷治夷的話,中央挑選出來負起地方管治責任的那個夷,必須能服眾,所以不是當地的大哥頭,便是各地方派系都能接受的妥協人選(compromise candidate)。
以澳門為例,首任特首何厚鏵是何賢之子、大哥頭式人物;繼任的崔世安是澳門何氏、崔氏、馬氏三大家族之間的妥協人選,因此都符合「能服眾」的基本要求,可替中央擺平地方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管治出軌 合理收場
香港方面,首二任特首都是妥協人選而略為傾唐(應說傾李),因此大致上保證了統治階級內部穩定。但是,2012年選舉因梁營使奸,關鍵時刻捅出由卧底提供的「唐宮案」黑材料,偷襲得手上位,小板塊騎在大板塊頭上,地方統治階級內部因此失衡,板塊之間勢如水火。這就是上面說的管治脫軌,是港澳特區加起來近四十年經驗中唯一一次。
梁位高勢危,其代表的板塊下盤不穩,經濟上需大量引進紅色資本撐腰,政治上則投北京之所好搞極左(卻拍錯馬屁),終於不敵唐板塊的實力與在京人脈關係,梁本人更在DQ港獨和自決派議員的政治表演高潮一刻頹然失勢!2017年這一幕其實是2012年脫軌演出的延續和「合理」收場:政治上打倒梁板塊,唐板塊的一哥地位平反了。
換人換路線嗎?
坊間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是,北京是否「換人不換路線」?曾俊華敗選之後,多數答案似乎是yes,但這個說法太簡單。梁的下台,反映北京糾正五年前的脫軌演出,解決的是統治階級內部均衡穩定問題;在赤化香港、阻撓政改、鎮壓民主運動的政治路線,共產黨完全沒有改變的意欲和需要,但隨着梁下台,北京也有必要修正他的一些極左做法,卻不會全面調低打壓力,因為梁在位五年,不可逆轉地改變了一部份香港政治地貌,而這部份正是北京最忌憚的。
19972012年,北京在「兩制」之下赤化香港,手段主要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大家一直都不為意,但佔領運動電光一閃,才驚覺到如聖公會那樣的殖民教會領導層,愛國親共反民主得比唐派更徹底更堅決;一些平時最受年輕人追捧的詼諧明星青春偶像,竟是死硬支持政府暴力鎮壓民眾的幫兇;傳統媒體十多年來逐一歸邊;各大學的管理委員會逐步淪陷;大批中小學辦學團體暗地染紅;課程和學生課外活動點滴大陸化,陸語教學由低及高漸成主體。這些都不是梁特的功勳,而是首二任特首治下的纍纍碩果。
相比,梁氏未上任便高唱港深同城、港陸融合,一上任就硬推紅色國教,引出反洗腦運動,造就了學民思潮黃之鋒等中學界反對領袖;其後梁在立會批港獨、在金鐘放催淚彈、在法庭搞議員DQ,結果反而催生更頑強的港獨和自決思潮;香港人和大陸人之間互相憎惡,關係從未如此疏遠、割裂。從中共的角度看,梁特一夥的做法是揠苗助長、打草驚蛇。因此,中共儘管可以讓他當政協副主席戴上「黨國領導人」的桂冠,卻不能讓他繼續做香港特首。
此後北京在港必重施行之有效的溫水煮蛙赤化故技,只需逐步把溫度調高,而不會像梁特急於蓄意挑釁;此亦即習氏說的「不忘初衷,不走樣不變形」。但是,對已經形成氣候的港獨和自決思潮和團體,北京卻會讓林鄭續當「梁振英2.0」,持續出手打壓。如此,換人之後的政治路線,既是換,也是不換。其實,這條路線無論誰當特首都一樣要執行,只不過讓強硬派林鄭上位,北京的面子好看些,避免顯得要急轉彎糾正2012年的脫軌錯誤,方便繼續偉光正神話。
林鄭會鑽營(轉營)
按前述定義,林鄭不屬梁營,只是梁班子的前成員。她沒有雄厚根基和班底,而梁特也因為失道寡助,猴哥子也拉夫稱局長,害得她要不辭勞苦當奶媽。這次競選,她身邊眾星如雲,人才不缺,泰半卻是唐營派來騎劫她的(她說發噩夢7.1埋唔到班是做戲而已)。她得777票,比梁特五年前多出88票,都是唐營提供,所以她必須謝票,提名讓唐營一眾「能人」擔任要職。(這也是與北京的協議罷?)林鄭大概也巴不得如此,免得如梁特那樣無人可用,要繼續當奶媽,出了岔子,更會有人訕笑,怎麼得到「主流」支持的特首,手下依然那麼不濟?
按此,筆者估計,林鄭要「改嫁」了,不當梁營奶媽,改當唐營管家。「梁振英2.0」的稱號,只在她競選最初期有用,之後成為她的包袱,所以她要跟梁營切割;這在她發表政綱之後更明顯。梁特大概也意識到這個,所以上周擺明在TSA/ BCA一事上與她抬槓(民意對跛腳鴨不重要,對林鄭競選也不重要,但對她以後的施政卻顯然重要)。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林鄭到西環,既是謝票,卻同時表明「游說議員是政府職責」,明白暗示西環不要插手,弄巧反拙,破壞觀感,而小明DD竟然應承了,這教一眾剛剛才說西環介入港事乃「天經地義」的梁粉情何以堪?實情恐怕是,功能組別議員當中,真正梁營的很少,屬於唐營的卻很多(這不奇怪,因為梁板塊是小板塊),所以梁政府要西環助力。但到了下屆政府,唐營卻用不着要外人幫手箍票;萬一西環受了別家茶禮,出手搞破壞,就更麻煩,所以乾脆叫它收手。
筆者如此解讀,乃是因為不同意一般認為的「中共在港隻手遮天,可以為所欲為號令一切」;那種想法太灰暗,也不合理。不錯,無論甚麼營,到了大陸都要畀面阿爺鞠躬盡瘁,因為阿爺在大陸操生殺大權;但是在香港,這裏有很多大陸官爺們想要的東西,卻不是唾手可得,有錢還須有門路,認識幾隻地頭蟲。在「李家之城」裏,你道誰家的門路多?況且,唐派要人自大陸撤資之後,在港與北人博弈之時的叫價能力反而會提高,梁特給拉下馬,豈無唐營在幕後發功?
UGL案是撒手鐧
林鄭不蠢,當看得出轉營是她的前途所在,否則做滿這一屆也困難,所以上台之後,除了會按阿爺指示鎮壓港獨自決,否則不會願當「梁振英2.0」。甚至,她若夠聰明,還會以UGL案作撒手鐧,用梁營對付曾蔭權的手法反過來對付梁。就算她沒打算那樣對付這位新進「國家領導人」,唐營也會適當引導她幹;不起訴,掛在那裏三五七年,也夠梁受的,而她自己則可以過過民意癮。
未來五年裏,統治階級內部平衡會恢復;不是選舉期間,未投降的民主派也可獲邀成為建制一部份;溫水煮蛙的水溫逐漸提升之時,林鄭會多派糖。除了對付港獨自決要強硬,社會便可如此「休養生息」。待她做好做滿這一屆,距2047便只剩25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