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練乙錚 - 論「淺藍人」躁動和紅資犯港

氣短集   香港蘋果日報   2017412
2012年香港「管治脫軌」:統治階級內部小板塊騎在大板塊頭上,政經力量比例顛倒、失衡,派系撕裂;這局面至去年底隨梁特被篩出局而結束。上月特首選舉雖由打着強硬路線2.0招牌的林鄭勝出,但唐營騎劫下屆政府勢成,統治階級將會在修補撕裂、休養生息的幌子之下恢復內部平衡。
從北人觀點看,排除了梁氏極左干擾,更有利拉攏中間派,推動23條立法,集中力量對付生生不息的民主運動和風起雲湧的分離主義思潮。這個如意算盤打不打得響,要看香港民眾今後的政治態度。筆者認為,在是屆特首選舉前後,有兩個社群的心態出現微妙變化,一是淺藍群眾開始反阿爺,一是本地大資產階級用上「本土」語言反紅資。本文分別就此兩點作分析。
「港豬」躁動 化身薯粉
特首選舉期間出現「曾俊華現象」,揭示出重要訊息:「港豬」(淺藍民眾)也是可以動起來的,而且這次他們起碼在情緒上於有意無意之間站到了本地統治階級主導力量──阿爺──的對立面。這些人的數目大約有多少?一時的情緒躁動會多大程度上影響他們今後的政治立場?
零星報道、道聽途說,都指曾俊華支持者當中包含了這種淺藍民眾,但愛國派不採取這個說法,而一口咬定薯粉都是民主派化身。一些簡單數據不僅有助判別孰是孰非,還可從中估計出淺藍組群的大小。
320日至24日之間,港大民研中心做了今次特首選舉民調最終回,結果有56%選擇曾俊華,9%選擇胡國興(二人合共得65%),29%選擇林鄭月娥(齊頭數算30%)。這些數字與絕大多數其他民調脗合,而近年立會普選結果,一般民主反對派(泛稱黃絲)與保皇愛國派(藍絲)的支持者百分數也分別是55%45%
對照這兩組數字,大家就會問,45%人口是藍絲,為甚麼林鄭只錄得30%支持?答案是,有45%-30%=15%的藍絲把心中一票(手裏無票)投給曾俊華或胡國興。這15%應該就是所謂的「淺藍」,其政治特徵是:支持曾俊華的競選綱領──即接受8.31政改框架、接受23條立法,目前也接受小圈子選舉,但不接受中共露骨干預香港內部事務。
注意:淺藍這15%,基數是18歲或以上的所有香港居民。若以所有薯粉為基數,則淺藍佔了15/56=27%(筆者的一位在曾俊華競選辦當全職義工的朋友說,約有三成左右的薯粉是淺藍,與上述推算脗合)。如果僅以所有藍絲成年人口為基數,則上述淺藍的比例為15/45=1/3。也就是說,藍絲當中,有1/3的人在這次特首選舉中站在了阿爺的對立面。這就是北京一意孤行把低民望的林鄭抬上轎的人心代價。而且,這種人心代價不會是一次付完了事的。
曾俊華的造勢活動越到後期,支持者越表達強烈的對曾氏的愛戴,不少人甚至在敗選的時候潸然淚下。一些民主派中的「原則派」埋怨「策略派」的人假戲真做,其實是誤會了;真情愛戴曾俊華的,九成都是那些淺藍人。甚至,我們可以說,這些人過往投票予保皇黨,是一種不得已的「含淚支持」(因為更不喜歡民主派),如今發現真愛,於是情不自禁。
淺藍形成主體意識
淺藍人不喜民主派,一是認為他們迂腐不實際,向阿爺要真民主,不啻與虎謀皮,反中不成反累港;二是認為民主派太「左膠」,搞福利環保「車毀人亡」。但他們不是深藍,到底對阿爺有戒心,害怕大陸那一套搬來香港,即是有一種「港豬」本土情意結。因此,政治上他們既是現實的,同時是恐共的,忍中不親中;經濟上則傾向自由主義,有一種進取的「獅子山精神」,覺得人要過好日子就要咬緊牙關靠自己。
這樣動情的薯粉主要來自中上階層:住屋苑,教育水平高,做小生意或是專業人士,不享社會福利,脫貧卻不完全離地,或稱夾心階層;另一些則是正在努力求取、有信心進入夾心階層的次中產。曾氏的履歷和選舉語言,完全符合這兩種人的口味。他們覺得財經官員hea一點就好,千萬不要學老董那麼「7/11」;2011年預算案被福利派議員猛攻的「注資強積金事件」裏,他們很可能就已經是支持曾的。對曾俊華那股抗中而無挑釁性的體育本土主義,他們更是深有共鳴。
如此,淺藍薯粉無疑是一些提倡「中間路線」政客以為的理想票源,但曾俊華能夠讓他們心動而這些政客不能,有一個深刻原因。曾氏以建制之身走向中間,過程中不惜「逆鱗」:西環三申五令勸退,他就是不理,表現出一種名士風流,不似後者多從泛民走向中間,過程中不斷向阿爺示好。
曾經滄海難為水,發現過、愛戴過曾俊華的這種淺藍人,下次選舉顯然不再會有胃口投劉江華;這還沒計算這些人這次贏了民意卻輸了選舉,等如給專制政權搧了一巴掌。以後的任何選舉,要是候選人當中沒有一個像曾俊華那樣的人,這些已發展出主體意識的淺藍人會乾脆不投票,或者把票投給一位淺黃名士。如此,京港當權派就要不斷付出人心代價。
上述淺藍人並非唯一因京港當權派在這次選舉中的表現醜惡而離心的組群,只不過他們的人數可估算,政治心態變化也較易推測而已。至於中藍變淺藍,淺黃變深黃,深黃變自決,自決變港獨,一整串政治移位,也是當權派無可避免要付出的人心代價──世界上無免費午餐。這個政治心態連鎖位移對獨派最有利,因為獨派處在位移終點,只有進賬沒有流失。然而,政治光譜並不說明一切。
紅資犯港 港資變「本土資」
自由黨田北俊最近說:「大陸資本已經進佔本地民生日用各行各業,控制香港人起居飲食一切方面,以致未來民主改革更難實現。」這番「本土撚」味十足的話語,言下之意是,紅資公司僱主和高管,會加緊利用僱員的弱勢,操控後者的投票意向。事實上,這種政治壓迫已從中資公司擴散到一些非中資公司,香港人早就知道,但說話出自唐營大家族掌門人之口,而且把紅資的態勢描述為鋪天蓋地,折射出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被壓迫感。
田氏更說:「中資在港天價買地,已令本地不少財團『無位企』」。這無疑是比草根階層被水貨客、拖篋黨連累所引起的日常生活不便更為嚴重而直接的財經壓力。終於,北京的赤化步伐逼得香港的大資產階級亦萌生本土意識。這個變化,比政治光譜上的位移更能影響日後香港政局發展。
小市民、草根人面對赤化,會感到無能為力,便是社運針對這個問題,也不一定能有效應付。在經濟環節,一間一間公司染紅,一筆一筆的地產資源落入紅資口袋,小市民、草根人更只能眼巴巴看着,一點辦法也沒有。但是,當本地大資本受到紅資威脅而本能地覺得需要抵抗的時候,經濟環節的反赤化運動就有了可能。
反赤化運動的動員面從草根、中產一直伸延到資產階級,形成一種本地從未有過的抗爭結構;在這個跨階級結構之上導引出的抗爭組織、行動形式和具體爭取目的,都是目前無法想像的。這正好為苦於無法突破二十年來政改悶局的社運人提供「腦震盪」。現存反對派政黨若不能擔起這個抗爭的領導責任,很快就會被民眾邊緣化。但另一方面,新興本土抗爭組織實力未足,難支大廈。
泛民政黨此時要注意的是,反紅資不只是「本土」問題。試想,有一天香港真的實現真普選了,但選民卻受僱主逼迫,只能票投親共候選人,那就等如取消了民主普選。所以,反赤化反紅資,其實是港人爭取民主政改的核心一部份,民主政黨不能視而不見。
跨階級「抗紅統一戰線」?
為刺激思考、理解問題的難處,容筆者提供一點參考。香港面對紅色資本全面進襲,社會各階層從草根到資本家都受威脅,始終會組織起來反抗,打一場沒有硝煙的禦外戰。世界範圍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面對外敵入侵,通常都會組成一個跨階級的戰線,如國民黨組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越共組織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等等。香港會否出現類似的反紅資禦外統一戰線?
答案很可能是個斗大的「不」,因為香港還不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而香港大部份民眾想抵禦、抵制的紅色資本,佔港人三成的深藍派還以為是「自己人」的東西,甚至引以自豪。如何處理這些困難,顯然是本土派以至所有社運人都得面臨的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