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通識導賞:避稅不違法,又如何?道德角度看離岸公司

星期日生活   2016417
 
【明報專訊】巴拿馬文件披露,香港是調查中擁有最多離岸公司的地方。
以離岸公司「避稅」並不違法,不過稅收是將財富重新分配的機制,也是國家賴以提供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的收入來源,利用離岸公司避稅,在公共財政的道德上頗有商榷之處。
樂施會二○一三年的研究估算,離岸公司讓各國損失最少一千五百六十億美元稅收,相當於全球人口在赤貧線(每天1.25美元)以上生活所需金額的兩倍。
我們找來多位會計界及金融界的專業人士,還有研究公共財政的學生,隔空來一場迷你論壇,談談香港的情况。
受訪者:
馮志強,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畢業生,研究香港公共財政史
陳漢輝,思言財雋發言人,於外資公司從事金融業
琪琪,進步會師發言人,資深會計師,熟悉稅務
Bittermelon,專欄作者,香港會計師
跨國企業以離岸公司避稅,道德上有何問題?
富者愈富 基層中產受苦
「(避稅)無可避免會令貧富差距嚴重,因有錢人能通過離岸安排避稅,普通人卻不能。」Bittermelon說。馮志強亦表示,以離岸公司避稅的門檻甚高,只得財團及富人可不斷累積資本,富者愈富;另一邊廂,全球步入經濟低潮,少了稅收,財政緊縮政策的推行時間就更長,「要勒緊褲頭減福利。少了錢撥去公共服務,最終受苦的,是基層及中產」。
有得有失 吸引外資創造就業
不過,陳漢輝及琪琪都認為,雖然在本港簡單稅制(不設資產增值稅及股息稅)下,離岸公司有方法「作稅務安排」,但同時這亦是香港吸引外資,成為金融中心的優勢。陳強調,任何公司有生意於香港運作,其實都要向香港交稅,「政府當然是收少一些稅,但外地公司來港開業方便,隨着他們擴展業務,吸引更多同類公司,提高就業率,政府的其他稅收基礎也會擴闊,加上其他經濟效益,與所損失的稅收,難以判斷哪邊較多」。
除了令政府減少收入,Bittermelon說,若投資者以離岸公司隱藏資產,各地稅務機關無從得知,要花費額外資源去蒐集資料,增加政府行政成本。以美國的《外國帳戶稅務合規法案(FATCA)》,為例,就強制要求全球各地銀行以複雜的程序,向美國政府申報美國公民或公司的資料,防止海外居民或公司向美國避稅,而這些行政成本,要由銀行及客戶承擔。
想避稅,不及以前般容易?
稅局追擊離岸公司
琪琪說,香港公司要聘請專業人士做審計報告報稅,惟海外公司則只需自行呈上損益表,的確是報稅機制的漏洞。但離岸公司向來是本港稅局的追擊目標,稅局有不少方法可追查其收入,從而課稅。若離岸公司與香港公司做買賣,稅局可書面向香港買家查詢交易,此外,若離岸公司有香港銀行戶口,或有股東常駐香港,稅局亦可由銀行紀錄追查其收入。
不過,正因避稅問題讓各國政府損失慘重,加上全球經濟一體化,各國開始合力打擊離岸公司避稅。近年,香港與不少國家簽訂雙邊稅務協議,交換財務資料以打擊避稅,亦正草擬修例,以達國際間的「共同申報標準」(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 CRS)。CRS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建議各國制定法例,要求銀行向稅局提供資料。Bittermelon則指出,本港亦受美國的《外國帳戶稅務合規法案(FATCA)》約束,不論是個人或企業,只要與美國稍有關連,隨時會被香港銀行要求申報,防止他們向美國避稅。
犯罪分子可瞞洗黑錢
離岸公司引來道德爭議,不只因為避稅,亦因為有機會被用來洗黑錢。Bittermelon說,由於離岸公司私隱度高,犯罪分子可通過離岸公司把犯罪得益隱藏,恐怖分子更可以此籌募資金。就算不是犯罪分子,若投資者藉此隱藏資產,各地稅務機關無從得知。
事實上,巴拿馬文件的調查亦揭露,內地的紅色貴族如李紫丹等利用離岸公司,經香港將來歷不明的資金轉移至外地,令人擔心香港這個「萬能插蘇」會淪為洗黑錢的地方。不過,在香港洗黑錢是否「話咁易」?
洗黑錢話咁易?
內地資金流入 港銀行要求證明
Bittermelon不認為香港財政透明度低,「例如現在要對外支付一筆錢,若金額大,銀行都會問原因,並要求文件作證明」。陳漢輝強調,金管局與證監會的監管嚴謹,「若無端端有資金由內地流入,銀行會要求文件證實來源。以基金為例,若資金來源不清,證監會不會批牌照讓你做資產管理」。就算是英屬處女群島等地,本身的法制「也不是完全無王管,這些地方近幾年都要跟國際條例,嚴防洗黑錢,例如要求每年開董事會,申報做緊什麼生意,有報告寫明,並由獨立會計師行、核數師檢查,知道資金來源。」陳說。
買樓管制較鬆
琪琪亦指出,金管局有指引,指導銀行如何辨別疑似黑錢來源的客戶,「但畢竟只是指引,沒法律效力,仍是不夠。就算立法,也要看大家如何執行,最重要是監管機構或政府把關」。不過,隨着全球資金流動頻繁,「銀行風險管理部、基金、證券行、信托等,都一路研究緊啲indicators(指標),留意可疑的資金來源,亦有內部指引如何去追查黑錢。簡單到去銀行開戶,你填的那張申請表格,其實一直都在改」。資金一旦流入銀行體系,便有迹可尋。陳漢輝說,相對金融,香港對地產的資金來源及交易管制較鬆:「有人拿一篋錢來買樓,就可以不經過銀行體系。」
政要家族帶來的紅色資金從何而來,我們無從得悉。但多名受訪者都肯定,巴拿馬文件調查的結果,已打擊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聲譽。
金融中心地位動搖?
與內地政治關係令人擔憂
Bittermelon:「現在『巴拿馬』一鬧,香港重入(黑)名單也不定。」他解釋:「歐盟的不合作稅務管轄區黑名單,只要有十個或以上歐盟成員國說香港不合作,香港就會重登黑名單。(註:來自黑名單的公司,有可能要繳付更高稅率)去年六月,就是有十個說香港不合作,所以香港被列入黑名單,到去年十月,減少至七個,才除名。」琪琪則說,「大家的注意力似乎都集中在離岸公司,但我反而最擔心,是香港的政治角色。因政治關係,若內地真的有黑錢下來,我們無力招架。內地有不少集團來港上巿,行內人對內地帳目的真實性,其實心裏有數」。
政府官員置身事外
陳漢輝說,香港是全球少數的自由投資巿場,各地資金海量湧入香港,當中難免有人意圖不軌,不過,對於內地權貴有可能用香港將黑錢匯到海外,陳則回應道:「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我們實質上無法遠離內地。我們也不是要遠離內地,而是不能只靠內地。當內地有事發生,例如經濟逆轉,或資金來源有問題,我們就首當其衝。香港是國際城巿,我們不能只偏向內地生意,缺少國際性。」Bittermelon則批評:「事件發生以來,香港政府好像沒事人一般,仍未見有官員出來捍衛香港聲譽。莫非巴拿馬文件已成為香港的敏感詞?」
香港稅制向資本家傾斜?
香港在巴拿馬文件中擁有最多離岸公司,相關的金融、法律服務發達,背後與我們奉行簡單稅制(不設資產增值稅及股息稅)有關,離岸公司樂於利用香港避稅,亦令人反思香港的稅制是否向資本家傾斜。
無資產增值稅 加劇貧富懸殊
馮志強研究香港由一九三○到一九七○年代的公共財政史。他認為本港稅制有不少漏洞,除讓富人利用離岸公司逃稅,亦讓資本家少交了稅,「不少國家會徵收資產增值稅和股息,但在香港不賣股票套現,就不用交稅。現代稅制的理念,是勞工及資本要共同分擔稅務。勞工只可打工掙錢,交的是薪俸稅;但資本卻有多種不同形式,因此徵稅方式亦應有多種形式。」Bittermelon亦認同,沒有資產增值稅,是向資本傾斜,「他(投資者)什麼也沒有做,純粹靠投資為資產增值,有能力投資的人享受增值好處,沒能力投資的人卻不能,這會令貧富懸殊加劇。再講,一個公平稅制應是重新分配財富,增值稅能起這方面的作用」。但Bittermelon並不同意徵收股息稅,因股息來自公司繳付利得稅後的利潤,再收股息稅就是雙重徵稅。
開徵銷售稅 壓力轉嫁基層中產
財政司長曾談及開徵銷售稅。馮說,若開徵銷售稅,難免將稅務壓力轉到基層人士及中產身上,同樣的稅額,佔基層收入比例更高,基層面對的稅務壓力更大。有說,由賣地及印花稅等土地收入帶來的資金,足以應付政府的公共財政,故可繼續奉行簡單稅制,馮則認為,若政府開徵資產增值稅及股息稅,可以擴闊稅基,而且比土地收入更穩定,「像○三年,樓巿一倒,庫房就有危機。而且在公共財政體系而言,土地不應被視為商品」。
文:黃熙麗
圖:資料圖片
編輯:屈曉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