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4日 星期六

李怡 - 門外談香港發展創新科技的困局

蘋論   香港蘋果日報   2015年2月14日

財委會就成立創科局的撥款申請,今天屆死線,在泛民拉布下能否通過存變數。筆者對科技,可說是門外漢。但就以常識來說,設立創科局仍有幾個問題想不通,如果泛民就這些問題在立會提問,未知羅范椒芬是否就認為提問者該天誅地滅?

設立創科局據政府說法是要提升香港的競爭力。這目的當然沒有人反對。問題是如何提升?設立一個機構,總先要問要做甚麼事?比如我們開一間公司,目的是賺錢或推廣文化或某種公益,但做些甚麼事才可以達到目的,必須加以說明。梁振英曾經被問及創科局有何提升競爭力的策略,他的回答是要待創科局成立半年後,才能提出有關策略。那是違反常識的回答,不是要先研究出一個長遠提升競爭力的策略,才需要設一個局去執行嗎?怎麼會先設立一個執行局才去提出策略?如果提不出策略,或策略不可行,是否就把這個局撤銷?若請一個人去做局長,負責任的人也會問政府有甚麼事要他去推動。不能只說要提升競爭力,而沒有具體策略,除非是為了要安排自己的親信。

以創新科技提升競爭力,有兩個關鍵要素,上游是研發,下游是以研發成果投入生產轉為產品。即使在正常的社會環境下,要這兩方面一起發展,都需要大量資源投入,要最高層政策配合,還要有得力人士全力推動。台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建立新竹科學園區,得力於被稱為創新科技之父李國鼎在蔣經國的支持下,全力推動。政府投入巨資,開闢良好的科研環境,吸引台灣留美科學長才回歸,研發成果免費提供給企業家使用,造就電子代工的量產,供應世界各國。政府則從工業盈利中抽稅。

香港競爭力下降,不是因為沒有創新科技。香港大專院校在亞洲排名不低。一些大學研究出的科技成果也受國際重視,問題是有關技術卻沒有受到香港企業家垂青,幾乎所有成果都轉讓到外地,成為其他地方的應用科技產品。比如科技大學十多年前研發出微型電子顯示器,研究團隊花了兩年時間找尋合作生產夥伴,遍尋不獲,最後把技術轉讓給台灣公司,該公司為Google生產Google Glass(谷歌眼鏡),香港研發成果竟成為台灣品牌。其他如理大研發的電動環保車,科大研發的自動導航模型直升機,電腦水墨軟件等等都是如此,本地研發的技術成為外地的產能,而香港本地卻錯失了發展高科技產品的商機。因此,問題不在於沒有上游的創新科技,而在於創新科技未能成為下游產品。本地企業家沒有意願投資於高科技產品,一是由於地價太高,二是高科技產品的投資較大、風險較高而收成期太久,三是由於投資地產、金融和近年應大陸自由行旅客消費而設的行業太容易賺錢,而使商人對投資高科技產品興趣缺缺。十多年前,香港廠商常掛在嘴邊的話是:「Low tech撈嘢,high tech揩嘢」,意思是投資低技術層次的產業才能賺到錢。近年更由於大陸旅港人流暴增,而大陸假貨黑貨猖獗,使香港發展成為周邊大陸人民的購物生活圈,超市擠滿大陸客,藥房、金舖林立,富貴移民炒高地價,加上政治特權向大陸投資者傾斜,香港的市場漸扭曲,公平競爭的環境變色。這種大環境的轉變,只有使商人對於需要長期投資的高科技產業卻步。

要提升香港競爭力,如不能有全面策略去改變這種「Low tech撈嘢,high tech揩嘢」的投資環境,是不可能的。而全面策略又首先要扭轉特區政府全面倒向大陸的施政,這更是不可能,尤其在梁共政權治下。

香港上游科研有成果,有賴於大學不受政治干預,能獨立自主,以及思想觀念的自由開放。梁共政權未見有改變下游環境的任何策略,而近日對大學的言論自由、學術自由的打壓和對行政的赤裸裸干預,恐怕連上游的研發都受影響。在禮崩樂壞、謊言遍地的政治環境下,奢言以創新科技去提升競爭力,若是真有此意就是儍,若是假有此意則是詐。從種種迹象和梁特的施政往績來看,毫無疑問是後者了。(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