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畢明 - 佔領港產片

香港蘋果日報   2014年4月20日

香港電影當然有問題。這不用一個電影金像獎來說明,也不必內地影評人以什麼「一枝獨秀不是春」,以王家衛的「A Bag of Jones」榮獲12個電影金像獎來似是而非的辯證。

不是內不內地影評人的關係,是邏輯錯亂思路千瘡的問題,就算寫的是香港著名「影評人」、「電影人」一樣無從苟同,丁蟹從來氣壯卻無知於自己的不理直。

因為「一片獨大」,所以代表「盡顯荒蕪」,所以「道出了香港電影金像獎『選無可選』的尷尬」?《一代宗師》不是王家衛最優異之作,但獎項絕不是因為冇對手自動當選而執到的。由藝術水平到言之有物,由技術到內涵,它都是高超的,鼎盛的,華麗的,可以嫌它賣弄不能否定它的價值,正如可以頂不住台下的「國際章」不可掃走台上宮二的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一片獨大奧斯卡時有發生,遠一點《一百萬零一夜》得八項奧斯卡,近一點《星光夢裏人》奪五項大獎,更遠一點《賓墟》一片獨攬11個小金人。有本事的話獨大而不被河蟹就叫公平,百花齊放裏可以一枝獨秀,也是一種自由民主。

雖然理據有誤,但「選無可選的尷尬」確實存在於香港電影金像獎。我每年都興致勃勃的預測奧斯卡,卻從不寫香港電影金像獎,一因為自己是評審也認識不少評審,二因為太易估中,有杜琪峯和王家衛的話就橫掃也是事實。像陳果的《紅Van》所言「大家是時候停一停,面對我們見到的現實。」但電影工業已經沒有「再假裝說一切正常」。

舒琪導演說過「所謂香港電影的高低潮不是一兩部電影可以决定的」。不必因為一部《桃姐》亢奮,不能因為一次《打擂台》激動,還魂和谷底回升時間尚早,還魂和回升是當你看見港片開始再次成為大潮流。

港產片的問題不是技術上如何定義「港產片」,國際班底和合拍成份可以無損港片性;「要害」也不是產量少,不是只懂懷舊,是失去個性。失去自我因為大氣候因為政治環境,審查與自我審查的被閹自閹不待言,今時今日許鞍華拍得成講社會運動的《千言萬語》機會是零。「要害」,更是從興旺到低潮這許多年裏,電影工業沒有建立過制度、文化,政府也沒把電影當作藝術、文化一樣,有多項促進輔助的政策。南韓電影的成功政府絕對是大推手,台灣政府起碼視電影為藝術,民眾看不懂侯孝賢也不會去貶低謾罵。

「要害」是培養。奧斯卡或三大影展康城、柏林、威尼斯,表揚什麼影片都在指導培養。每種競逐都有它的不足,但尊重歷史、尊重真相、尊重人性是基礎湯底,那些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都是在影展發跡的,現在去了哪裏?你一拍《英雄》歌頌極權「秦皇建長城,護國護民」,人家即冚旗彈鐘。培養觀眾的「品」,是要懂得辨別好壞真偽,而不是純粹趕潮流盲追捧。香港的電影發行商就有培養觀眾了,他們都不一味商業萬歲,有時明知有蝕本風險也引入另類電影投資《狂舞派》,才令我們有《字裡人間》和《Her》等佳作可看。討厭的TVB就培養了一批爛觀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後,該令一部分人先文明起來、先有品起來。合拍片的攞膽是它們很多都虛假虛偽,假到作嘔。藝術求真,商品也該老實,有時兩樣全無。香港電影的陣地不是「守無可守」,是要開始參考反服貿。

最後,如果「一片獨大」意味「盡顯荒蕪」、「選無可選」,那麼一黨獨大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