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家明雜感:以電影捍衛新聞自由

星期日生活   201432

【明報專訊】那天從電影資料館出來,剛看完魏德聖Kano的試映,被電影的拼勁及精神感動,影像還在腦裏縈纏,就收到劉進圖受襲的消息,內心涼了半截。案發現場還只距資料館一街之隔;果然警察後來從資料館的閉路電視找到疑犯乘車的片段。我們安坐影院看故事,咫尺外竟發生斬人事件,兇徒說不定從我們身邊的馬路逃去。電影與現實的落差太大了!銀幕上,Kano三十年代的嘉義,跟當下我們的香港。那邊陽光朝氣,充滿希望;這裏陰霾密佈,前景未明……

在大是大非跟前,電影可以很不重要,它解決不了即時問題。電影亦可以很重要,這周本想續寫奧斯卡電影,明天便是頒獎禮。但這幾天腦裏不住想起的,是下面幾部跟新聞工作、新聞自由有關的電影,全部真人真事改編。如果電影還有教育或撫慰心靈的作用,希望這些影片可教人重新抖擻。

《驚天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

不久前才認真重看、跟影友暢談過《驚天大陰謀》。1976年影片出來後,激發了多少年輕人投身新聞行業。對了,現在還有人稱記者為「無冕皇帝」?今天不少人念新聞目標是公關工作。《驚天》兩個《華盛頓郵報》記者,一個是初出茅廬的名校畢業生Woodward(羅拔烈福),另一是在報館紅褲子出身的Bernstein(德斯汀荷夫曼),他們不打不相識,彼此各有所長——Bernstein對女人更有辦法。兩人合力調查1972年水門大廈的爆竊案,窮追猛打、軟硬兼施,終於導致了「水門事件」爆發,尼克遜黯然下台。

華盛頓郵報辦公室幾可亂真,WoodwardBernstein充滿幹勁,對線索鍥而不捨(在圖書館查閱浩瀚的借閱紀錄),抽絲剝繭(無數的筆記本及材料),儼然如偵探查案,一步步逼近真相,顯示「偵查新聞報道」(investigative journalism)的力量。但調查報道成本高昂,加上披露機密容易得罪權貴、惡勢力,不僅有可能徒勞無功,還會惹上官非、把報紙拖垮;記者在把歌利亞打倒之前,可能被恐嚇、暗算,甚至刺殺。《驚天》的Woodward深夜在停車場跟「深喉」見面,回程路上恍如驚弓之鳥。別人在明,他們在暗,背後若觸及龐大集團利益,一個文質彬彬的弱小記者,怎不害怕?不捕風捉影?

但《驚天》的世界還是教人嚮往的,兩個年輕人的老闆、郵報執行編輯BenJason Robards)剛出場時好像很挑剔,但到了最關鍵時候,他始終願意挺身,跟下屬站在同一陣線。

(二)《奪命煙幕》(The Insider

CBS電視台《六十分鐘時事雜誌》的監製Lowell Bergman(阿爾柏仙奴)收到密件,內藏「大煙草商」(美國幾家最大的香煙公司)隱瞞尼古丁對人體禍害的資料,他找煙草公司Brown & Williamson的研究員Wigand(羅素高爾)幫忙了解文件。Bergman希望在《六十分鐘》報道事件,但Wigand礙於保密協議及為了飯碗,不能輕言出鏡受訪。這時B&W知道Wigand有機會泄密,要他加簽保密聲明。Wigand拒絕就範,他生活開始受到滋擾,更收到恐嚇郵件,有人要脅他家人的安全。

Bergman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念哲學,師從馬庫色(Herbert Marcuse)。在《奪命》中他說過,馬是他的mentor,對他影響比生父大得多(生父在他五歲已離家)。Lowell從事新聞工作,遇上不少困難及危險,影片開始時他被蒙頭帶入黎巴嫩見真主黨領袖,氣氛非常凝重可怕。什麼令Lowell有勇氣走在新聞前線?《奪命》的推論是:他六十年代的學運經驗、左派背景,是他信念及力量的泉源。柏仙奴演得非常火猛,樹立出粗中見細的記者形象。有一次,Wigand懷疑Lowell只是利用他爭收視、成名,Lowell狠狠對他訓示:「當你在浪費時間打公司高爾夫巡迴賽時,我在外頭對人一諾千金,然後付諸行動!」不過,資深如Lowell也有捉襟見肘時候,看《奪命》到最後自明。

《奪命》的導演是米高曼(Michael Mann),可見他並不只拍很酷的警匪片《盜火線》(Heat)或《邁阿密風暴》(Miami Vice)。《奪命》公映時被煙草商B&W杯葛,在官網上大肆批評電影不盡不實。這當然是一面之辭,《奪命》之能拍成,涉大量真實事件、法庭文件、電視台操作的考證,絕對不可能胡來,煙草化學成分更是很專門的知識。由劇本到電影,《奪命》像個巨細無遺、講求實據的「偵查報道」了。

羅素高爾在《奪命》演個怕事職員,十年後在另一部「政治驚慄片」《絕對陰謀》(State of Play),他是資深記者。《絕對》有不少《驚天大陰謀》影子,故事內的報紙雖是虛構的,卻叫《華盛頓環球報》,「停車場」同樣危險,羅素的角色Cal差點在那裏遇害。Cal跟上司(Helen Mirren)的博弈關係,也跟《驚天》大同小異。

(三)《一級死亡報道》(Veronica Guerin

明天奧斯卡大熱影后Cate Blanchett2003年曾扮演已故愛爾蘭記者Veronica GuerinGuerin對愛爾蘭毒販窮追不捨,深入徹查,有次被毒販頭子毆打至重傷。1996626日,她在公路開車,被旁邊駛過的電單車手連開六槍擊斃。行兇的方法看來全世界大同小異:兩人一起行動,他們坐的是偷來的電單車,戴着頭盔不易辨認,一個開車另一行兇,完成後迅速逃去。

在文明、法治社會,沒人應當烈士,像VeronicaGuerin其實有其美滿的家庭生活。出事前,Guerin是《星期日獨立報》的知名記者,其肖像出現在公車車身,是報館的生招牌。她已婚並育有一子,她跟媽媽感情十分要好。Guerin自小酷愛足球,一直是忠心曼聯迷,尤其喜歡簡東拿。她的離世來得這樣突然,家人及同事均極度悲傷;《一級》最後說噩耗流傳,無聲勝有聲的設計很動人。但不幸事發生了,稍感欣慰的是,她的犧牲的確叫日月換新天,愛爾蘭政府成立新的打擊罪案局CAB,只要某人被懷疑犯毒,資產即時被凍結。謀殺Guerin的兇手最後亦繩之於法。今看《一級》的感慨是,愛爾蘭毒犯似乎比較好抓(或許現實給電影簡化了),一下子找出幕後黑手。香港歷次新聞從業員受襲,卻全淪為無頭公案。

《一級》最後的字幕說,自Guerin被殺後六年,世界上共有196名新聞工作者因工「被謀殺」。這是個很可怕的數字!

(四)《各位觀眾晚安》(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佐治古尼(George Clooney)的《古文明救兵》(The Monuments Man)繼續別開生面的伸張公義,他說在生靈塗炭戰事中,挽救文明結晶跟拯救生命同樣重要。古尼當導演從不拍大英雄,總在美國歷史中找到言志的空間,更明顯是2005年的《各位觀眾晚安》。《各位》拍五十年代初冷戰時期,一班CBS(又是CBS!)的記者及編導借電視新聞節目,向共和黨的「反共」議員麥卡錫(Joseph McCarthy)挑戰,反白色恐怖。主持人Edward R. MurrowDavid Strathairn)詞鋒銳利、眼神堅定,在節目上引述麥卡錫不同時期的演說片段,揭破他如何自打嘴巴。

《各位》題材冷門,為了重現時代,美術十分考究,全片黑白攝影,找來的全是知名演員,包括當年尚未演《鐵甲奇俠》的Robert Downey Jr.。古尼身兼編導演三職,每崗位他只收取一美元酬勞,足見他要把這故事拍出來的決心。除了說新聞記者對抗頑固惡勢力,《各位》故事的年代,電視新聞開始普及,影片重拍Murrow1958年一場著名演說,他語重心長的寄望電視能好好發揮它的角色:「它可以教育、闡明甚至啟迪,但先要人類有決心以此為目標,電視始達到這些功能,要不然,它不過是堆滿了電線及光的盒子而已。」幾十年後我們回看慚愧,當年的電視新聞工作者已這麼有識見,而他們對電視的憂慮:用不其所,「只是娛樂、尋歡及隔絕的工具」,似乎不幸給他言中,完全在今天應驗了。佐治古尼的《各位觀眾晚安》,於是又有以史為鑒的意義。

家明
 編輯 蔡曉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