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阮穎嫻 - 勿依賴遊客 應發展高增值產業

2014年3月4日

【明報專訊】田北辰去迫地鐵,等了7班車,比原定時間慢了10分鐘。有朋友告訴我,這不是最壞的情况,上幾個星期,她在太子下班,結果等了9班車,還要與大陸遊客又推又撞,力挽狂瀾,最後才勉強擠到車廂裏。

近幾年,香港不斷放寬自由行限制,去年訪港旅客已達5430萬人次,《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報告)說2017年訪港旅客將會超過7000萬人次,2023年更突破1億,我看到的是哥斯拉踩冧香港的危象,蘇錦樑局長卻輕描淡寫叫大家「等多班車」,反正局長平時「坐高堂、騎大馬」,迫地鐵的不是他,等9班車的也不是他。

旅遊業帶來損失

所謂時間就是金錢,從自由行身上多賺點消費的同時,全香港每人等多10分鐘,究竟浪費了幾多GDP呢?全港僱員每周平均上班47小時(註1),假設我們像田生一樣,每天上下班各浪費10分鐘迫地鐵及塞車,20分鐘就是3.5%的GDP,換算起來超過700億(註2)。自由行帶來的收益,根據《報告》,才是1.3%的GDP,整個旅遊業5000幾萬遊客的收益才是4.5%的GDP(註3)。

別說那20分鐘是市民的悠閒時間,悠閒有價,根據經濟學的邊際效用定律,一件東西愈罕有愈值錢。港人上班時間世界數一數二,悠閒的每一分鐘隨時比上班的貴。


當然,以上是一個簡化的算法,想說明的是無限接收旅客會帶來界外損失(negative externalities),這些損失未必計算在GDP內。英國有研究(註4)指出交通擠塞每年帶來的損失達560億港元,包括浪費的時間及汽油,經濟損失巨大。有愈多旅客賺得愈多是一個假象,海量旅客帶來交通擠塞,破壞環境,傾斜資源,撕裂族群,就算提高了GDP,如使市民生活質素下降,可能得不償失。政府服務市民,令市民活得快樂,比盲目谷GDP重要,一味靠谷,是交數給誰看?

自由行帶來的就業佔全港3.1%,但帶來的GDP只有1.3%,即是平均每個職位貢獻的GDP是全港平均值的四成。想一下就知道,自由行帶來的主要都是低技術的服務業職位,例如售貨員、送貨等等。發達國家要發展,龍頭產業是生物科技、科網、金融等高增值的行業,別人一個Steve Jobs,所創造的GDP,多過你1萬個售貨員。

去蕪存菁 發展高端旅遊業

要改善迫爆香港的問題,首先要瞄準高消費遊客,馬爾代夫是個好例子。馬爾代夫是島國,資源矜貴,從來不歡迎窮遊客,島上奉行一島一酒店制度,便宜的選擇非常少,遊客必須購買全套服務,此舉能夠篩選優質的旅客到島上,令美麗的天然資源不被大量遊客蹂躪。

香港又可不可以發展類似的旅遊業呢?有報章曾經訪問在24小時麥當勞過夜的旅客,由於香港空間基建等資源有限,這些連酒店錢都慳的旅客,未必是香港最想要的。參考巴黎羅馬,收取昂貴的旅客稅、酒店附加稅等是一途,集中推廣商務客,招徠追求豪華享受的遊客是另一途。

高增值產業才是香港最大優勢

近日的「驅蝗行動」,地鐵的擁擠狀况,已經說明香港的旅客承受力已達臨界點,旅遊業根本無可能無限地發展下去。香港地方小,任你再迫,其增長也有限。科技業不同,需要的硬件、地方、基建都少,食腦最緊要,只要有人才,有創意,就能創造財富,潛力無限,不像旅遊業,製造矛盾之餘,也賺不了多少錢。

香港明明有很多優勢,開放而穩健的金融制度,公平公正的法制,優秀人才,國際視野等等,但今次施政報告裏,特首卻幾乎無提過如何應用這些優勢發展高增值行業,連思考都費事,一味靠乞遊客,無視遊客對社會的影響及帶來的實質收益。發展高增值行業才能增加人均GDP,有效益並持續地發展經濟,真正改善市民生活質素。

作者為浸會大學傳播系講師

◆註

1. 《標準工時政策研究報告》,勞工處,2012年6月

2. 以2012年香港GDP計算

3. 香港貿發局資料http://hong-kong-economy-research.hktdc.com/business-news/article/%E5%B8%82%E5%A0%B4%E7%92%B0%E5%A2%83/%E9%A6%99%E6%B8%AF%E7%B6%93%E8%B2%BF%E6%A6%82%E6%B3%81/etihk/tc/1/1X000000/1X09OVUL.htm

4.http://www.telegraph.co.uk/finance/newsbysector/transport/9734126/Trafiic-congestion-costs-UK-economy-4.3bn-a-year.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