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日 星期日

劉海龍 - 港人港雞自給自足

星期日生活   2014年2月2日

【明報專訊】禽流感再次威脅香港之際,二萬隻雞被焗死棄屍堆填區,我們又再次沒有活雞過年了。特首更直問港人應考慮是否繼續食活雞,愛吃新鮮雞的市民被塑造成為飽口福、罔顧他人的自私鬼;在政府積極收牌下仍苦心經營多年,努力防疫的本地雞農,現也淪為公共衛生炸彈。究竟活雞養殖與香港何干?是否應該棄如敝屣?我們試從農業歷史角度說起。

二戰後是香港農業的轉型時期。政府以鼓勵種植瓜果菜花,讓大量湧港難民安身立命;更以相當食物自給率成功渡過六七暴動的四日大罷市。同時香港農村有不少寡婦因勞動力及技術不足,只能做割野草等粗活,難以維生。當時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即現今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四處教導寡婦養雞及養豬並提供疫苗,帶領九千個喪夫家庭走出缺乏勞動力的困境。原來養雞,可以是有效的社會福利。

曾研究雞糞處理系統

一九七○年代經濟起飛,獅子山下的市民對肉食需求大增。當時養雞有價有市,並進入工業式量產階段。細看當年農業刊物《香港農友》,原來賺錢背後也有探討雞肉營養價值,更「為了使下一代的兒女高大,強壯,超過父母一代」,呼籲雞農要努力養雞使其價廉物美,令普羅大眾受益。當年也有研究雞糞處理系統,以解決為人詬病的排污問題並支援耕種,惟當時因化肥大行其道而未能成功。原來養雞,可以養得很有理念。

一九八○年代是香港農業的轉捩點,大量引入大陸活雞對本地雞價有相當影響,肥雞丸(即雌激素)被列為禁藥也令港人一時怕了吃雞。在環保意識日益高漲下,政府開始取締未能安裝排污系統的小型雞場。可惜禍不單行,一九九六年首次在廣東禽鳥發現H5N1禽流感病毒後,H5N1四字幾乎代替了九七回歸,變成一九九七年港人最深刻的名詞。民以食為天,食物始終是市民最關心的實事。

生產力可自給自足

一九九八年港人首次沒有新鮮雞過年。這一浪疫情中,政府殺了一百五十萬隻雞。往後數年仍有零星的禽流感爆發,但每次殺雞停市後供應都能快速恢復。二○○五年更出產了一千一百六十七萬六千隻雞,足見香港雞農生產力不容忽視!當政府不斷推廣冰鮮雞時,市民對活雞的需求量也開始下跌。同時二○○六年開始禁止散養家禽及加緊收牌,令雞農人數大減,但近年生產量已回穩。此消彼長,目前香港活雞的市場佔有率近六成,內地主要輸入冰鮮雞,大陸活雞的重要性愈來愈低。據土地正義聯盟的研究所得,我們只要回復二○○七年的活雞生產數量,就能完全滿足近年市民的需求,不再輸入內地活雞以杜絕交叉感染。原來香港,還有可能自給自足。

保留農業聲音漸增

活雞是否保留,應該討論的不是要誰改變習慣,而是我們希望香港如何發展。現有愈來愈多聲音要保留農業,也不是單純想過一下田園生活休閒一番。若今日香港復興農業,可以讓更多不好主流教育的青年鍛煉手藝大展拳腳(別忘記世界各地都有很多農業大專學位的)。在有機耕種的潮流下,雞糞就是園藝人士趨之若鶩的雞屎肥,而不是污染源。本土食物生產再配合廚餘回收作飼料及堆肥,就能大大減少運輸飼料、肥料及食物的碳排放,更一石二鳥地為堆填區減壓。現今不少社會問題,也許正源於生活缺少了農業一環,令城鄉未能分工合作,不斷地浪費土地資源。

「自給自足」這四字看似敏感,其實只不過是城市的基本責任,尤其是當中國已成為糧食入口國,未來更將會因氣候變化及水土污染減產,糧食供應只會愈見波動。正當紐約、倫敦及新加坡等香港「學習對象」都努力發展都市農業;中國地區領導都要看食物自給率作升遷標準之際,香港究竟何得何能去消滅僅餘農業呢?目前菜、雞、豬和魚這四種尚有生產的副食品中,以活雞能最快達成完全自給(最新二○一二年的官方自給率為59.5%)。讓我們一起撐雞農,香港人食土炮新鮮雞,復興本土農業!

文  劉海龍@土地正義聯盟
編輯 梁詠璋

1 則留言:

  1. 政府從來沒有考慮過,焗死"活雞"後,把雞屍即時處理變成"冰鮮雞" 或 "熟雞",再分發給市民。證明這個政府還是不明白 "流感病毒" 的傳播途徑是 "空氣"。白白棄雞屍到堆填區,是絕對的愚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