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長平 - 茉莉花革命挑戰「任理軒」

2011年2月20日

【明報專訊】埃及對大多中國人來說都有一種親近感,因為我們從小就被告知,古埃及、古印度、巴比倫和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我們應該為此感到自豪。兩個國家有很多類似的文明遺產﹕埃及有尼羅河,我們有黃河;埃及有金字塔,我們有長城;埃及有木乃伊,我們有兵馬俑……因此,當「埃及」在新浪微博上成為敏感詞而無法搜索時,網民們覺得相當怪異。它提醒人們,在既有的宣傳話語體系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異。

因為偶然,這個變異也有了一個很中國的名字,叫做「茉莉花革命」。當張藝謀團隊代表官方意識形態,在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宣傳片中,都一再引用江南名曲《茉莉花》時,人們看到的是一種傳統而民俗、低調而小資的形象塑造,與過去年代高亢的革命精神大異其趣。當局沒想到,「茉莉花」也會鬧革命。於是,在充分配合官方宣傳需要的百度上,「茉莉花革命」成為敏感詞,「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部分搜索結果未予顯示」。能夠顯示的部分,都是否認或污名這場革命的文章。

前幾天《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理性看待當前的社會公正問題》,在承認社會公正成為當下中國熱點問題的同時,呼籲人們不要盲目追求社會公正。文章作者署名為「任理軒」,這是一個老套的遊戲—— 「不明真相」的群眾會以為它是一個學者嚴肅的學理討論,跟着它認真反思;而「懂得政治」的人又會知道,這不過是「人」民日報「理」論部的「宣」傳文章,它代表的是中央的旨意,釋放的是當下的政治信號。這篇文章對社會公正的虛與委蛇,是強調它是「歷史的、相對的和具體的」,是「中國特色」的另外一種說辭。以此來應對引發「茉莉花革命」的社會公正問題,不可謂不高明。正如有網友調侃的那樣,假如此文早日出籠,並翻譯給埃及人民看,也許穆巴拉克可以保住政權。

人民日報理論部宣傳文章

不過細察當下局勢,恰好可以看到,「茉莉花革命」對於中國人的感受,正是「歷史的、相對的和具體的」。在突尼斯事變突如其來,宣傳部門尚未發出禁令之時,新華社發表了一篇特稿,描述這一事變的原因,讀者只需將其中的「突尼斯」換成「中國」,就會發現完全符合中國的現狀﹕總統阿里執政20多年來,實行改革開放,經濟持續增長,但是未能解決經濟結構失衡的矛盾,導致失業率上升。阿里獨裁統治,遏制言論自由,貪污腐敗嚴重。失業大學生上街賣菜,因無照經營被城管沒收攤位,憤而自焚,引發群體事件。

及至埃及事變,革命群眾佔領開羅的解放廣場十多天時間,軍隊的坦克開上街頭,國家面臨獨裁者下台和軍隊血腥鎮壓的前途選擇,根本不需要任何多餘的聯想,22年前的「六四」事件自然地浮現於人們的腦海。當軍隊拒絕向人民開槍,並逼迫獨裁者下台的時候,整整一代中國人彷彿再一次受到羞辱。在痛苦的記憶中,很多人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毫無疑問,這將使得今年的「六四」紀念日更具意義,當局也會更加緊張。

西式民主自由屬自身要求

埃及人民將「追求民主自由」與「反對西方霸權」一起喊出的時候,中國既有的宣傳話語體系再一次遇到阻塞。「西方干預內政」一向是中國當局拒絕「西方式民主自由」的一個響噹噹的理由。很多中國人驚訝看到,原來「西方式民主自由」也可以是非西方人自身的要求。近年來,西方社會在中國經濟崛起的陰影之下,做出了很多綏靖行為,不僅在人權問題上諸多妥協,甚至還有狼狽為奸的嫌疑。可以想見,長此以往,未來的某一天,中國人未必不會發出「反對西方干預,還我民主自由」的呼喊。

看得出來,宣傳部門對此應對失措,中國媒體語塞數日之後,仍然按照過去的思路,強行將「茉莉花革命」說成是「西方國家的陰謀」。新華社最新的報道中,還強調「在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辭職之後,埃及示威活動引起的連鎖反應迅速擴散」,多個國家陷入動亂之中。外交部發言人也不提民主自由,而是希望這些國家盡快恢復「穩定和秩序」。

這讓我想起來,多年前我所任職的《南方周末》,刊發過一篇國際時事分析文章,題為《專制獨裁是地區動亂的根源》。這篇文章引起宣傳部門震怒,處罰了該報。如今外交部門動用了「穩定與秩序」,來應對當下洶湧的民主自由要求,是否會再次引發人們對動亂根源的思考呢?歷史進行另外一個循環,還是會借此時機別開生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